冬季的天氣變幻莫測,尤其在台灣這樣的地區,偶爾會出現一些不常見的降水形態,如霰。霰是一種獨特的固態降水,常常與雪、冰雹等混淆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霰的形成、特徵及其與其他降水形態的區別,並介紹台灣地區的觀察現象。
什麼是霰?
霰(xiàn),又稱為軟雹或雪丸,是由過冷水滴凝固在雪花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冰粒,通常呈球形或圓錐形,直徑約2到5毫米[1][4][7]。霰的質地鬆脆,易碎,落地時常會反彈並破碎[1][2]。
霰的形成
霰的形成過程涉及大氣中的雪晶與過冷水滴的互動。在某些大氣條件下,雪晶與過冷水滴會發生碰撞,過冷水滴在接觸雪晶時會瞬間凍結,這個過程稱為撞凍(accretion)[7]。當大氣結構不穩定,且有較強的冷空氣與暖濕氣流交互作用時,霰便會形成[1][8]。
霰與其他降水形態的區別
霰 vs 雪
特徵 | 霰 | 雪 |
---|---|---|
顏色 | 白色不透明 | 白色透明 |
形狀 | 球形或圓錐形 | 六角形結晶 |
質地 | 鬆脆易碎 | 輕盈柔軟 |
降落速度 | 較快 | 較慢 |
霰與雪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形狀和質地。雪通常在低溫環境下形成,結晶為六角形,重量輕,降落速度慢[3]。而霰則較重,落地時易碎[3][7]。
霰 vs 冰雹
特徵 | 霰 | 冰雹 |
---|---|---|
顏色 | 白色不透明 | 半透明或不透明 |
形狀 | 球形或圓錐形 | 球形、圓錐形或不規則形 |
直徑 | 2-5毫米 | 5毫米以上 |
形成條件 | 雪晶與過冷水滴 | 強對流天氣 |
冰雹通常在強對流天氣中形成,直徑較大,對農業和設施有較大危害[2][4]。而霰的形成不需要如此強烈的對流條件[1][4]。
霰 vs 冰粒
特徵 | 霰 | 冰粒 |
---|---|---|
顏色 | 白色不透明 | 透明 |
質地 | 鬆脆易碎 | 堅硬 |
冰粒與霰在形成條件上相似,但冰粒通常呈透明狀,質地較硬[6][8]。
台灣地區的霰觀察
在台灣,霰的出現並不頻繁,通常在冬春季節的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[2][3]。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,霰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氣象條件,如冷空氣與暖濕氣流的交互作用[1]。
結論
霰作為冬季的一種特殊降水形態,雖然不常見,但其形成過程與特徵使其成為氣象學中的一個有趣現象。在台灣,霰的出現不僅展示了大氣的複雜性,也提醒人們在寒冷季節注意天氣變化,做好防寒準備。
常見問題解答
- 霰和雪有什麼區別?
霰是白色不透明的冰粒,質地鬆脆,易碎;而雪是六角形結晶,重量輕,降落速度慢。 - 霰和冰雹有什麼不同?
霰較小,直徑約2-5毫米,形成於較不強烈的對流條件;冰雹則較大,形成於強對流天氣。 - 霰在台灣常見嗎?
霰在台灣並不常見,通常出現在冬春季節的下雪前或下雪時。 - 霰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?
霰的形成需要大氣中有雪晶與過冷水滴的撞凍過程,並且大氣結構不穩定。 - 霰是否預示著大雪的到來?
霰常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,但不一定預示著大雪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