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蘭病(Dutch Disease)是一個經濟學術語,指的是一國因為某一初級產品(如天然資源)的突發繁榮,導致其他部門(如製造業和農業)的衰退現象。這一概念最早在1977年由《經濟學人》雜誌提出,源於荷蘭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大規模天然氣田後的經濟變化。

荷蘭病的成因

荷蘭病的發生通常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:

  1. 自然資源的發現或價格上漲:當一國發現豐富的自然資源或該資源價格急劇上漲時,該國的經濟會短期內繁榮。
  2. 貨幣升值:隨著外匯收入的增加,該國貨幣對其他貨幣升值,這使得出口商品變得更貴。
  3. 勞動力和資本流動:資源部門的繁榮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和資本,導致其他部門(如製造業)面臨高昂的勞動成本和資金短缺。

荷蘭病的後果

荷蘭病會導致以下幾種經濟後果:

  • 製造業衰退:由於成本上升和競爭力下降,製造業可能會萎縮,甚至出現失業現象。
  • 經濟結構失衡:經濟過度依賴某一行業,使得整體經濟結構脆弱。
  • 社會福利負擔增加:隨著失業率上升,社會福利支出可能增加,加重政府財政壓力。

歷史案例

荷蘭病的經典案例是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,雖然國家經濟短期內繁榮,但隨之而來的是製造業的衰退和失業問題。這一模式也可以用來解釋其他國家的類似情況,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,許多產油國因為石油價格上漲而經歷了相似的經濟變化。

結論

荷蘭病提醒我們,自然資源的豐富並不一定能帶來持久的繁榮,相反,它可能會對其他行業造成長期損害。因此,各國在開發自然資源時應謹慎考量其對整體經濟結構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