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比目魚和鱈魚都是深受臺灣消費者喜愛的海鮮,但兩者實際上是不同的魚種。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大比目魚和鱈魚的差異,幫助您在選購時做出明智的決定。
大比目魚與鱈魚的基本區別
首先,我們需要了解大比目魚和鱈魚的基本區別:
- 大比目魚俗稱「扁鱈」,但實際上屬於鰈形目,不是真正的鱈魚[1]。
- 只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被稱為「鱈魚」,包括大西洋鱈、太平洋鱈、格陵蘭鱈和阿拉斯加鱈等[1]。
- 大比目魚的魚身較扁平,常以斜切方式販售;而鱈魚體型較大,通常以輪切方式呈現[3]。
營養價值比較
雖然大比目魚不是真正的鱈魚,但它的營養價值同樣豐富:
大比目魚(每100克)
- 熱量: 201卡路里
- 蛋白質: 13.2克
- 脂肪: 16.1克
- DHA: 607毫克
- EPA: 135毫克[6]
鱈魚(每100克)
- 熱量: 84卡路里
- 蛋白質: 14.5克
- 維生素A: 497 IU
- EPA: 160毫克
- DHA: 136毫克[5]
值得注意的是,大比目魚的Omega-3脂肪酸含量比真鱈魚高出約6倍[7]。
外觀與口感差異
大比目魚和鱈魚在外觀和口感上也有明顯區別:
特徵 | 大比目魚 | 鱈魚 |
---|---|---|
切面 | 斜切面 | 圓切面(輪切) |
肉質結構 | 較碎、粉狀 | 瓦片狀 |
口感 | 較為鬆散 | 較為Q彈 |
價格(每斤) | 約150元 | 約1000元 |
選購與辨識技巧
為了避免購買到冒充鱈魚的其他魚種,以下是幾個選購技巧:
- 仔細閱讀標籤:根據食藥署規定,只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標示為「鱈魚」,其他魚種應標示通俗名稱或與魚種名稱併列標示[3]。
- 觀察外觀:
- 大比目魚(扁鱈)魚身較扁平,常以斜切方式呈現。
- 真鱈魚體型較大,通常以輪切方式販售[3]。
- 比較價格:真鱈魚的價格通常比大比目魚高出許多[6]。
- 檢查魚皮(適用於圓鱈與油魚的區分):
- 圓鱈的魚皮為黑色網狀,表面紋路不會有明顯的凸起。
- 油魚的魚皮為灰色,會有白色凸起的紋路[5]。
- 觀察魚肉顏色:
- 圓鱈的魚肉呈現透明感的雪白色。
- 油魚的魚肉呈現黃白色[5]。
烹調建議
無論是大比目魚還是鱈魚,都可以用多種方式烹調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大比目魚料理方法:
蒜煎扁鱈(大比目魚)食譜
材料:
- 大比目魚1塊
- 醬油、奶油、蒜末、紅蔥頭、味醂、麵粉、花椰菜、胡椒
步驟:
- 魚肉兩面撒鹽、胡椒,沾滿麵粉。
- 煎至焦香後翻面。
- 調配醬汁:醬油、味醂、清酒。
- 加入蒜頭、紅蔥頭及奶油炒香。
- 倒入醬汁,放上花椰菜燜蒸。
- 盛盤淋醬汁即可[6]。
結語
大比目魚和鱈魚雖然不同,但都是營養豐富的海鮮選擇。了解它們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定,同時也能避免被誤導。無論您選擇哪一種,都能享受到美味又健康的海鮮料理。
常見問題
- Q: 大比目魚和鱈魚哪個更營養?
A: 兩者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。大比目魚的Omega-3脂肪酸含量較高,而鱈魚的蛋白質含量略高。選擇時可根據個人的營養需求來決定。 - Q: 為什麼大比目魚常被稱為「扁鱈」?
A: 這是因為大比目魚的外形扁平,與鱈魚有些相似。但根據規定,只有鱈形目的魚種才能稱為鱈魚。 - Q: 如何確保購買到的是真正的鱈魚?
A: 仔細閱讀產品標籤,確認魚種名稱。真正的鱈魚價格通常較高,且外觀上會呈現輪切的圓形切面。 - Q: 大比目魚和鱈魚的烹調方式有什麼不同?
A: 兩者都適合多種烹調方式,如煎、烤、蒸等。但由於肉質結構不同,大比目魚可能更適合以斜切方式呈現,而鱈魚則常見輪切。 - Q: 吃大比目魚有什麼健康益處?
A: 大比目魚富含Omega-3脂肪酸,有助於心血管健康。同時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,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,對整體健康有益。